高中及其之前的学习,老师都要求我们尽可能地掌握每一个知识点,这种学习方法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但是进入大学以后,知识量爆炸性地增长使得这种方法的学习效率变得很低,同时大学的学习不再纯粹地以分数为导向,更多地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为了找工作也算一种吧),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势必要对原有的学习方法做出改进。
人脑的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万年以前,在这万年间,脑硬件的升级几乎微乎其微,而科技几百年的积累已经让它不堪重负,前沿研究员培养周期的延长便是最好的证明。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由人脑的存储结构造成的。人在思考的时候,能存储的条目至多不会超过七个,换句话说,人脑其实顶多只有七个寄存器而已;同时,已经存储在人脑中的知识如果不经常用,也会渐渐遗忘,就好比内存,掉电或者频繁地切换内容也会导致原有记忆的丢失;由此,人们发明了各种工具来辅助记忆,从石板、竹简、印刷、电子存储,再到互联网,人类获取外部知识的成本越来越低。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计算机存储体系设计的思路来优化我们的学习方法。因为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解决问题,完成项目,所以重要的并不是你记住了哪些可以解决问题的手段(当然在具体的学习中过一遍脑子还是需要的),而是应该知道去哪里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维导图一类工具的出现大大简化了对知识建立索引的过程,索引的体量要远远小于对应的知识总量,减轻了大脑的记忆负担。剩下的工作就是要确定问题属于哪一类?该用哪一种手段解决?确定后到对应的索引中去找即可。那如果现有的记忆索引中没有呢?找资料->学习理解-> 建立索引->添加至索引数据库,OK, Done。
上面的过程其实就是很多介绍学习方法的大牛所说的建立知识体系 ,结构化、体系化的知识确实更适应大脑的特点。